痴呆患者能用抗精神病药吗?
《英国医学杂志》周刊网络版曾经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能够导致脑部疾病发作的风险,痴呆患者面临的这种风险更大。文章特别指出:“对于痴呆患者来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带来的风险要大于潜在的好处,应该尽可能避免给他们开这类药。”对报告中的建议,我们该如何看待?痴呆患者还能不能继续服用此类药物呢?
不良反应大多能耐受
抗精神病药物是指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近年来,随着此类药物适应症的增加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当然,临床医生也会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把它们用于治疗其他精神障碍,包括痴呆患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
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将这些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作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哌丁醇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指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和阿立哌唑等。和其他类的药物一样,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这些药物也会出现一些副反应。例如锥体外系反应、肝功能异常、困倦、视物模糊等。长时间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异常和代谢综合征。一般来讲,这些反应都可以耐受,或经过恰当处理后会减轻或缓解。
潜在风险与受益并存
近年来,有关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脑血管意外几率的报告不仅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的恐慌,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伦敦伊恩•道格拉斯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600多万英国患者的总体医疗记录的数据。研究人员根据在1988年至2002年间突发脑病的6790个病例估算出,至少处方过一次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与没处方过此类药物的患者相比,脑病发作的风险高出1.7倍,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痴呆症患者所面临的风险则高出3.5倍。服用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服用典型(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要高一些。
那么,抗精神病药物在今后痴呆患者的治疗中,是否应该完全杜绝使用呢?
事实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临床处置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地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痴呆患者多处于高龄,肝肾功能较年轻患者明显减退,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更易出现药物蓄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患,需要合用多种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高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患者高龄、活动较少,以及服药时间过长导致的代谢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用药可改善生活质量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是指痴呆患者经常出现的紊乱的知觉、思维、心境或行为等。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的缺损,在痴呆患者中发生率高达70%~90%,尤其在轻中度痴呆患者中多见。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的丧失,而且会导致患者本人以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会进一步加重痴呆患者的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这也是患者入住精神病院或住院需要陪护的最常见原因。反之,认知功能的损害又会增加精神障碍出现的可能。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可以通过精神科药物治疗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可极大改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的负担,进而延长痴呆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说,尽管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但除了精心的照料和行为训练外,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既然抗精神病药物有效,我们就应严格把握治疗要点,让抗精神病药物最好地发挥疗效,同时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
用药须注意六点
对于痴呆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药物像是一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可以较快地缓解精神症状,提高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和家人造成痛苦。
药物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治疗一定要针对“靶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只用于治疗存在幻觉、妄想和行为障碍的痴呆患者,而不可作为预防用药,切忌无的放矢或盲目用药。
二、以最小有效量进行治疗。一般来讲,用药量只相当于正常治疗剂量的1/3~1/4,甚至更少,对于高龄或者有躯体合并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三、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如症状加重可以适当加药,症状减轻或消失则应及时减药或酌情停药。
四、起始剂量宜小。剂量调整的幅度宜小,剂量调整间隔的时间宜长。
五、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尽可能减少合并用药,应该适当减少或停用一些非主要临床用药。
六、始终警惕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专家——李娟、杨甫德】
本文转自: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痴呆患者能用抗精神病药吗?
《英国医学杂志》周刊网络版曾经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能够导致脑部疾病发作的风险,痴呆患者面临的这种风险更大。文章特别指出:“对于痴呆患者来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带来的风险要大于潜在的好处,应该尽可能避免给他们开这类药。”对报告中的建议,我们该如何看待?痴呆患者还能不能继续服用此类药物呢?
不良反应大多能耐受
抗精神病药物是指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近年来,随着此类药物适应症的增加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当然,临床医生也会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把它们用于治疗其他精神障碍,包括痴呆患者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
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将这些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作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哌丁醇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指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和阿立哌唑等。和其他类的药物一样,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这些药物也会出现一些副反应。例如锥体外系反应、肝功能异常、困倦、视物模糊等。长时间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异常和代谢综合征。一般来讲,这些反应都可以耐受,或经过恰当处理后会减轻或缓解。
潜在风险与受益并存
近年来,有关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脑血管意外几率的报告不仅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的恐慌,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伦敦伊恩•道格拉斯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600多万英国患者的总体医疗记录的数据。研究人员根据在1988年至2002年间突发脑病的6790个病例估算出,至少处方过一次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与没处方过此类药物的患者相比,脑病发作的风险高出1.7倍,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痴呆症患者所面临的风险则高出3.5倍。服用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服用典型(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要高一些。
那么,抗精神病药物在今后痴呆患者的治疗中,是否应该完全杜绝使用呢?
事实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临床处置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地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痴呆患者多处于高龄,肝肾功能较年轻患者明显减退,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更易出现药物蓄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患,需要合用多种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高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患者高龄、活动较少,以及服药时间过长导致的代谢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用药可改善生活质量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是指痴呆患者经常出现的紊乱的知觉、思维、心境或行为等。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的缺损,在痴呆患者中发生率高达70%~90%,尤其在轻中度痴呆患者中多见。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的丧失,而且会导致患者本人以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会进一步加重痴呆患者的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这也是患者入住精神病院或住院需要陪护的最常见原因。反之,认知功能的损害又会增加精神障碍出现的可能。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可以通过精神科药物治疗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可极大改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的负担,进而延长痴呆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说,尽管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但除了精心的照料和行为训练外,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既然抗精神病药物有效,我们就应严格把握治疗要点,让抗精神病药物最好地发挥疗效,同时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
用药须注意六点
对于痴呆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药物像是一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可以较快地缓解精神症状,提高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和家人造成痛苦。
药物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治疗一定要针对“靶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只用于治疗存在幻觉、妄想和行为障碍的痴呆患者,而不可作为预防用药,切忌无的放矢或盲目用药。
二、以最小有效量进行治疗。一般来讲,用药量只相当于正常治疗剂量的1/3~1/4,甚至更少,对于高龄或者有躯体合并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三、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如症状加重可以适当加药,症状减轻或消失则应及时减药或酌情停药。
四、起始剂量宜小。剂量调整的幅度宜小,剂量调整间隔的时间宜长。
五、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尽可能减少合并用药,应该适当减少或停用一些非主要临床用药。
六、始终警惕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专家——李娟、杨甫德】
本文转自: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